首頁 >人物 >

年輕人變“摳”是自我壓抑嗎?

預訂送貨上門的桶裝水,每桶要24元,也就是每升1.27元;若是自己去樓下凈水機打水,只要每升3毛錢。在進行過這番小學算術(shù)題后,我陷入了沉默,盤算著自己過去究竟花了多少冤枉錢,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壓減開支。用現(xiàn)在流行的話說,就是:那一刻,我的省錢DNA動了。

有省錢經(jīng)驗的人或許會有同感,一旦這個思想的閘門被打開,那種決不允許自己亂花錢的勁頭就會一發(fā)不可收。面對我如同給海綿擠水般的冷酷“摳”態(tài)度,沒有一項日常支出可以“全身而退”:樓下200米便是地鐵站,沒事兒還打什么車?明知外面咖啡館的產(chǎn)品溢價高,自己動手做一杯不香嗎?外食時看一眼埋單優(yōu)惠,一下便能省幾十元,何樂而不為?

雖然不太想承認,但省錢省得最“喪心病狂”的時候,哪怕是小區(qū)超市里售賣的卷紙,也能被我發(fā)現(xiàn)其價格浮動的規(guī)律,然后擇時“抄底”。打開“比自己更了解自己”的短視頻平臺,推送的一度全是《吐司的十二種吃法》《自制生椰拿鐵》等“摳門友好”的內(nèi)容。

令我有些驚訝的是,為了省錢而變勤快些似乎沒有想象中那么難。隨著消費觀念的轉(zhuǎn)變,那些曾經(jīng)讓自己犯懶的理由幾乎不戰(zhàn)而敗。比如,發(fā)現(xiàn)少打車竟可以年省幾千元后,自己所謂的“地鐵幽閉不耐煩癥”很快不治自愈。再比如,每次看到信用卡還款金額大幅下降,那份欣喜也足以讓我產(chǎn)生持久的點外賣勸退感。

隨著我肉眼可見地變“摳”,同事總愛打趣地問:“這兩天又省了多少錢?”而我也不由得“凡爾賽”起來:“怎么說呢,就沒怎么花錢?!?strong>原本以為省錢的生活會有反人性的局促感,但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,自己反倒每每有種“又get省錢新技能”的快樂心態(tài)。

“早餐花了5塊錢,求罵醒”“用150元過完本月剩下八天”“破防了,不小心聽到我媽說我摳”……很快,我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并不孤單,在“喪心病狂攢錢小組”“摳門女性/男性聯(lián)合會”等網(wǎng)絡社群里,不少年輕人都主動訴說著自己的攢錢和理財計劃,探討“省錢妙招”。

每個人的生活境遇不同,決定開啟“省錢大業(yè)”的原因也有很多。有人是出于對疫情帶來不確定性的認知,希望通過強制儲蓄增加未來的選擇自由;有人是看過《小狗錢錢》等理財書籍后決定開始投資,并自嘲“一入長投深似海,從此摳門不好改”;有人則像我一樣,純粹是被日常中某個細節(jié)擊中,自此啟動了“省錢開關(guān)”。

不得不說,從多平臺、多渠道比價,甚至整理出密密麻麻的省錢攻略,到化身價格敏感的“成分黨”,避免一切消費主義陷阱,年輕人要是對自己“狠”起來,真是無所不能。當然,省錢的過程未必會一帆風順,有時也會有“為摳而摳”的極端化,有“一頓操作猛如虎,一看就省兩毛五”的尷尬。不過我倒覺得,對年輕人這些偶爾“翻車”的摳門探索不必太過苛責。相信在這些自主的摸索后,他們總能發(fā)展出一種更為獨立、平衡、自洽的生活方式。

其實,在這群熱衷于省錢的年輕人身上,很少有過度壓抑欲望、委屈自己的“苦情感”,而更多是對自我生活方式的掌控感。他們不是不追求生活品質(zhì),而是在避免無意識和沖動消費,盡量讓自己在掌握豐富信息的基礎上進行選擇。例如,在了解了一些連鎖咖啡品牌的運營模式和原料選擇后,就不會有“自己做不來”“風味難復制”的錯覺。隨著自己成長為咖啡“小達人”,完全可以以三分之一甚至更低的價格自制一杯美味飲品,生活質(zhì)量并不會下降。

而且我發(fā)現(xiàn),省錢的過程不僅能給人帶來快樂,更是我們有意識地認識、參與經(jīng)濟社會的切口。就像那個一直待在我家樓下的凈水機,過去每日經(jīng)過它時我都熟視無睹,而在開始自己打水后,我也會主動了解這種供水模式的優(yōu)缺點,開始思考不同場景、不同類別的飲用水定價策略。

還有一天晚上七八點鐘,我在便利店隨手買了份牛柳便當,付款時才發(fā)現(xiàn)折后只要四元錢。驚喜之余,我立馬打開播客軟件,聽了一期有關(guān)便利店餐品選擇的節(jié)目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省錢不僅沒有讓我更閉塞,反倒能處處激發(fā)人的好奇心,學會探究一些尋常事物背后的道理。

所以說,不必把省錢等同于自我壓抑、束手束腳。在理性變“摳”的日子里,隨著消費欲望被一一辨別,經(jīng)濟運行方式被逐漸看見,生活的姿態(tài)也可以變得更為主動、自如。

關(guān)鍵詞: 生活方式 喪心病狂 生活質(zhì)量

責任編輯:Rex_01
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