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人物 >

著名數學家、教育家、 武漢大學原校長齊民友逝世

上的清茶似乎還有溫度,房間里的古典音樂仍余音未了,電腦前那位潛心專研的老先生,卻不在了。

8月8日,著名數學家、教育家,武漢大學原校長、數學與統(tǒng)計學院教授、博士生導師齊民友,因病醫(yī)治無效在武漢逝世,享年92歲。

齊先生走得很突然,學生和家人說,他一生鐘愛數學,晚年時光也全心撲在翻譯英文數學著作上,一天在電腦前常工作超過八小時,為推動中國的數學學科進步貢獻了最后一絲力量。

從逃難學生到武大校長

齊民友1930年2月出生于安徽省蕪湖市,從1948年考入武漢大學數學系后,一輩子都在珞珈山上度過。

武漢大學官方資料顯示,齊民友194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,1952年畢業(yè)留校任教,1979年晉升為教授,1981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定為首屆博士生導師,1982年7月至1988年4月擔任武漢大學副校長,1988年4月至1992年10月擔任武漢大學校長,2000年光榮離休。

生長在戰(zhàn)爭年代,齊民友的求學路注定崎嶇。他在回憶錄中曾介紹,兒時跟著父親逃難到了成都,因為家里生活困難,為了能省學費,父親在哪個中學教書,他便跟著到哪去讀。

也正是在中學時代,受到教數學的父親影響,齊民友愛上了數學。因肺病休學一年期間,他還在做父親借來的英文教參《平面三角學》書上的題目。

齊民友非常喜歡羅素的一句名言,“數學是這樣一門學科,我們永遠不知道它說的是什么,也不知道它說的是否正確。”他認為,學數學關鍵在于興趣,第一要熱愛這門學科,第二要敢念自己認為很了不起的書,不要怕困難。于是,他從大學期間開始便執(zhí)著于挑戰(zhàn)“看不懂”的書。

1952年,齊民友從武漢大學畢業(yè)后留校工作。因為他是思想進步的黨員,被安排在政治輔導處宣傳科當科長,并非專任教師。但他同時也在數學系輔導習題,擔任華羅庚的助手孫本旺教授的助教。

后來,孫本旺被調去參與創(chuàng)辦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,齊民友便硬著頭皮頂上了他走后的教師空缺,由此走上了教學崗位。

1988年,58歲的齊民友成為武漢大學校長。武大官方評價他:在擔任武漢大學校長期間,把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,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。在人才培養(yǎng)方面,強調多措并舉,在加強基礎理論人才培養(yǎng)的同時,通過試驗班的形式培養(yǎng)人才,嘗試通過委托培養(yǎng)和自籌經費來培養(yǎng)研究生。在他任期內,武漢大學的各項指標不斷攀升,各方面的工作都邁上了一個新臺階。

具有遠見的數學家

“沒有現代數學就不會有現代的文化,沒有現代數學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。”這是齊民友最廣為人知的一句話,出自他1991年出版的專著《數學與文化》。

這句話也是齊民友堅持對科學精神的思考和探索,關注數學對于人類文化影響的真實寫照。

齊民友是我國著名的偏微分方程專家,在偏微分方程算子理論、Fuchs型和奇異偏微分方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。在20世紀50至60年代,齊民友提出Fuchs方程的指標和指標方程的概念,并給出其哥西問題的正確提法。20世紀80年代,他出版專著《線性偏微分算子引論》,成為偏微分方程研究方向的主要學術著作之一。

為了大力發(fā)展中國的數學學科,自1978年起,齊民友和王柔懷先生等其他老師一起在我國組織了“擬微分算子和Fourier積分算子的研討班”,老師們當時被學術界稱為“偏微分方程敢死隊”,填補了當時的學術空白,為我國偏微分方程理論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。

得知齊民友病逝的噩耗,復旦大學李大潛、陳恕行、洪家興等三名院士第一時間發(fā)來唁電。陳恕行、洪家興院士表示:齊民友為中國數學研究和數學教育事業(yè)傾注了畢身的精力,做出了重要的貢獻。他的逝世是我國數學界的重大損失。

李大潛院士嘆息:珈珈山失去了一座鎮(zhèn)山之寶,中國數學界失去了一位具有遠見卓識且成就斐然的數學大師。

和藹可親的老先生

齊民友還是一名桃李滿天下的教育家,為我國培養(yǎng)了一大批優(yōu)秀的數學人才。

武漢大學數學與統(tǒng)計學院教授、原院長陳化,是齊民友帶出的第一名博士生。作為“大弟子”,陳化教授和齊民友朝夕相處五十載,他對恩師的評價是:寬厚待人、與時俱進。

“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很嚴格,但他從不發(fā)脾氣,總是給大家很寬松的學習環(huán)境。”陳化教授說,齊民友和學生在一起時從不擺架子,討論學術時總是和與朋友交流一般。

齊民友溫和的性格,也在學生身上得到傳承。陳化走上講臺后,時常回想起恩師說過的一段話,“作為一名教師,自己的工作對象是人,是有思想、有情操的個體。因此,當好一個老師,不但要求他用自己的思想情操去感化學生,更需要用自己的專業(yè)知識去塑造一個人。”

陳化教授說,齊民友特別支持學生自己的想法,從不阻止學生學自己感興趣的事。齊民友醉心于數學基礎理論研究,但他鼓勵學生大膽探索應用領域。他的很多畢業(yè)生,都在與數學相關的其他領域做出了一番成就。

齊民友曾寄語學子:“人只有把自己的一生與偉大的事業(yè)合為一體才能得到真正的價值,如同一滴水注入大海就永不會干涸一樣。國家的繁榮,民族的興旺,就是我們面對著的偉大事業(yè)。”

耄耋之年每天工作數小時

對于生活中的齊民友,陳化覺得用兩個字就可以概括:簡單。

齊民友不抽煙、不喝酒,幾乎沒有任何物質追求。他唯一的愛好就是聽聽古典音樂。

陳化每次到齊民友家里,老師都坐在電腦前,身旁擺著一本厚厚的英文數學原著,還有一盞清茶。陳化說,老師已經不知道用壞了多少臺電腦,他在耄耋之年仍堅持每天工作數小時,忙的時候更是一坐近十個小時。

離休以后,齊民友筆耕不輟,繼續(xù)關心數學教育改革。他撰寫了《世紀之交話數學》《重溫微積分》,翻譯出版了Hermann Weyl撰寫的《數學與自然科學之哲學》、Tristan Needham著的《可視的復分析》,與其兄胡樂士合譯了羅伯特卡尼格爾著的《知無涯者:拉馬努金傳》,主持翻譯了Morris Kline主編的《現代世界中的數學》。

“老師一生沒去過英美國家留過學,但他的英語造詣非常高,而且對哲學、歷史、宗教等專業(yè)領域都非常熟悉。早在改革開放初期,有國際權威數學家來中國講學,當時還需要現場做中文直譯,大家最高興的是由齊民友來做翻譯,因為他總是能翻譯得恰到好處!”陳化說,齊民友翻譯的著作中,最龐大的工程是《普林斯頓數學指南》(三卷本)。

這部1600多頁的巨著,由全球頂尖數學家共同完成,幾乎介紹了現代純粹數學的所有領域。2010年,開始這項工作時,齊民友已經年過八旬,他說,希望他的工作能“使得讀者了解數學家在21世紀開始的時候為之拼搏的思想是什么,并且盡可能吸引人們來做這件事”。

四年后,譯作出版時,曾有人問齊民友稿費是否可觀。他說,扣完稅其實只有4萬多,但這件事不能只考慮經濟效益,“國家的工資把我養(yǎng)活了,我總得做些事情。”

上個月,陳化還去過老師家里。當時齊民友還思維清晰,仍在認真重讀麥克斯韋爾的電磁理論,興趣盎然地學習量子糾纏、多宇宙模型等最新的科學進展,思考其中的數學問題。那時,他正在應邀翻譯康托的名著,每天仍坐在電腦前工作。(記者 柯稱)

關鍵詞: 數學 、教育家 齊民友 逝世

責任編輯:Rex_01
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