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國內 >

臺風遇到秋季冷空氣會激發(fā)猛烈降水 導致更大災害

今年第14號臺風“燦都”移動路徑不斷變化。據(jù)浙江省氣象臺9月13日9時發(fā)布的氣象信息快報,“燦都”將于今天中午到下午穿過舟山群島,之后在杭州灣到長江口一帶回旋少動,也可能在上海浦東到江蘇啟東一帶登陸,16日開始轉向東北方向移動。

受其影響,浙江沿海和浙北內陸地區(qū)大風強度大、舟山群島、嘉興、寧波北部、天目山區(qū)等降雨強度強、累計雨量大。

據(jù)中央氣象臺2015年編制的《我國臺風之最》,有3個臺風被錄入“路徑最復雜臺風”,包括1986年第16號臺風“韋恩(Wayne)”、1991年第19號臺風“耐特(Nat)”以及2001年第16號臺風“百合(Nari)”。其中,“耐特”和“百合”均在秋季生成,“韋恩”的生命周期也是在夏末秋初。

通常6月至8月生成的臺風被稱為“夏臺風”,9月至11月生成的臺風被稱為“秋臺風”。

針對秋臺風路徑多變、預測難度更大的特點,中國天氣網(wǎng)氣象分析師邵鵬稱,主要與影響秋臺風的天氣系統(tǒng)有關。秋季時,西風帶、副熱帶高壓、冷空氣等天氣系統(tǒng)相互博弈,不分勝負,因此變得忽東忽西、忽南忽北,提高了預測難度。

據(jù)中國天氣網(wǎng)統(tǒng)計,過去72年間,夏季生成臺風個數(shù)為833個,為臺風最活躍季節(jié),秋季有821個臺風生成,僅次于夏季。秋季中,9月最活躍,平均登陸我國個數(shù)達到1.72個,僅次于臺風活動最頻繁的8月(1.94個)和7月(1.83個)。

與夏臺風相比,登陸我國的秋臺風登陸地點明顯偏南,多集中在華南地區(qū)。中國天氣網(wǎng)氣象分析師表示,這主要與副熱帶高壓位置變化有關。臺風一般沿著副熱帶高壓外圍活動,進入9月后,副熱帶高壓逐漸東退南移,臺風受到副熱帶高壓壓制,導致路徑也偏南。

盡管生成和登陸數(shù)量不及夏臺風,但秋臺風更易出現(xiàn)“狠角色”。據(jù)中國天氣網(wǎng)統(tǒng)計,1949年至2020年間,秋季生成的臺風中,超強臺風占比27.9%,遠高于夏季的18%。秋臺風破壞力大是因為從春分開始,太陽直射點從赤道向北回歸線移動,加熱了北半球熱帶海洋,海水熱量不斷累積,通常8月至9月海溫達到最高,海溫高有利于臺風生成和能量增強。同時,8月底至9月初,冷空氣開始活躍,增加了氣壓梯度,臺風中心附近風速加大,也有利于臺風強度增強。此外,由于秋季冷空氣逐漸增多,臺風更容易遇到冷空氣,兩者聯(lián)手往往激發(fā)猛烈降水,從而導致更大的災害。(記者 姚似璐)

關鍵詞: 臺風 秋季 冷空氣 降水 災害

責任編輯:Rex_01

推薦閱讀